新松机器人曲道奎:机器人不只是一个机器设备,需要AI赋能

489
发表时间:2018-12-14 14:49
微信图片_20181220145004.jpg


12月6日,GBAS2018大湾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会在深圳前海华侨城JW万豪酒店召开。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创始人、总裁,中国科学院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在大会上做题为《AI 赋能机器人发展》的主题演讲。


微信图片_20181220145014.jpg


为什么机器人需要AI的赋能?

世界机器人智能进化的过程主要有三阶段,一是50年代诞生的机器人,即是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时期;二是人机交互过渡期;三是现在的机器人2.0时代。因为机器人智能进化,需要重新给机器人定义,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机器人需要AI赋能。机器人的重新定义,必然少不了两个词。一个是机器,也就是机器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此时的机器人更多的是机器和设备属性,从性能和定义来看,它是一个结构化的环境工作,另外它强调的是效率,所以这个不是机器人的属性,而是机器设备的属性。而如今是机器人2.0时代,这个时候机器人已经不是一个机器设备了,它更多地强调是在非结构化环境下如何具有智能,如何同环境适应,重点是感知一致,这就需要AI赋能。


AI如何赋能机器人的发展?

由于机器人需要AI赋能,可以看到其本身特征和能力的巨大变化。如今的机器人已经不仅仅是一台机器设备了,从决策能力到交互到行走再到作业,实际上,机器人已经越来越接近人类的属性了。在此背景下,机器人的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需要安全技术,保证其能正常进入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也就是大家说的人机共融和人机协作。

传统的机器人是信息电子的产物,就是基线加控制形成的一台大的设备,如今,机器人的内涵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范畴,他已经和大家当今认识的各种前沿技术融合到一起,从AI到IOT到云计算,到感知系统,已经形成了机器人的技术生态。机器人技术范畴的改变,是决定机器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因素。


AI赋能机器人以后的巨大变化

从2013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且连续4年快速增长。2017年,数量与增速齐增,且增速接近60%。由此可见,中国制造业正在转型和升级,已由过去的劳改密集向技术密集和智能制造发展,且速度在逐渐加快。2014-2016年,中国机器人的市场占比在持续提升,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国产机器人要占本土市场的50%,甚至更多。但是,2017年,国产机器人的占比下降,从32.7%下降到了26.8%,不禁让人想到国产机器人是否要重蹈中国数控和中国汽车的覆辙,这是中国机器人产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国内外机器人存在的差距

目前,中国机器人在技术层面上同国外的差距主要有三点:一是2017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已经进入了机器人高端应用阶段。多关节机器人已经成为主导,在多关节这块实际上和国外机器人相比,中国还是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二是在机器人应用领域方面,中外存在差距。国产机器人主要集中于中低端,高端领域目前仍为国外垄断,国产还是比较弱势。三是国产机器人在新兴领域占比较大,但在传统领域仍与国外存在差距。


未来,人类与机器人空间共享

目前中国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已经涉及到国民经济39个行业大类了,机器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未来只存在一个疑问,就是哪个行业不需要应用机器人。通过行业联盟预测,中国未来至少还会有10—15年的机器人快速发展期。

AI赋能机器人,赋能更多的是技术。通过新松机器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可以知道机器人已经不是过去的机械手臂,而是进入了很多新的领域,开始和大家的生活、健康、科技娱乐等融合,这是机器人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也是大湾区未来发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重要落脚点。总的来说,机器人要真正地从机器进化到机器人,包括三个重要方面:一是灵活性,即运用能力;二是灵巧性,即操作能力;三是智能性。


做一个有大脑的机器人

作为国内机器人的领航者,新松机器人有着它与生俱来的优势。新松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所有的技术和产品都是拥有自主的IP,从控制系统、软件、硬件、语言系统、编程这些东西全是新松自主研发的,而控制系统正是这里面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机器人在结构上很难做出差异化,电机、减速器等等基本上差距不大。也就是说,机器人在结构上和工业机器人差不了太多,而真正的竞争力是软件实力和控制的精度,这就相当于是机器人的大脑,也恰恰是新松机器人的优势。

微信图片_20181220145016.jpg

曲道奎

新松机器人总裁

曲道奎博士,中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创始人、总裁,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组长、中国机器人创新联盟主席、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首任轮值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基金评审委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委员。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GM中国科技成就奖,201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5年度中国十大经济人物。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10余项。


留言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