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AS主题演讲 | 刘志东:国家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路径与金融支持

307
发表时间:2018-08-28 10:55

微信图片_20180828105643.jpg


    科技金融作为金融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不仅仅是互联网金融的纵深深化,也不是金融和科技的简单组和,而是金融服务与科技、商贸等行业的动态融合,是基础层的创新。体现在信用中介、信息收集、风险定价、投资决策等投资活动,以更智能地方式重塑金融服务的各个环节。而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除了要有创新的城市群规划和引领设计的创新成果外,还要有国际吸引力的创新环境和全球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


微信图片_20180828105656.jpg

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志东教授

8月11日,2018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大会在深圳市中海凯骊酒店召开。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志东教授在大会上做主题演讲,题目为《国家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路径与金融支持》。


演讲实录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有幸参加本次会议。为了契合大湾区概念,此次演讲题目为《国家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路径与金融支持》。

微信图片_20180828105700.jpg

我国从十八大以来提出了发展战略。总书记在2017年要求北京要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2014年要求上海要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驱动已经在某些城市的节点作为一个重点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中国目前公认的创新城市是北上广深,深圳也不落后,深圳要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全球经济处于经济大的周期,处于低位的徘徊,大家都是在寻找出路。按照一些科学技术分析人预测,从1920年到2000年左右,是一轮长的经济周期,这个周期已经过去,大的周期即将到来。新的周期以什么为驱动,以哪些为驱动,目前还在探索。次贷危机后,纽约引进了一些全球一些知名的科技企业,德国提出了工业4.0,奥巴马政府提出美国再工业化等,我国现在中国深圳这个地区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目标也是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我们未来要思考的问题。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最早是科学活动中心。贝尔纳、汤浅光朝等对科技中心的转移做了系统的分析,从意大利最早的科技中心然后转移到英国、法国、德国,到二十一世纪,转移到美国。我们最早关注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层面的,这个国家提出什么思想、有什么研究能力,所有我们对创新中心的关注,尤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全球出一些科技创新典型的城市,像硅谷、波士顿,这个时候使业界开始思考,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国家,可能是在某一个国家的节点。科技创新有多种理解,我个人理解科技创新就是一种不均衡,全世界那么大的版图可以称为全世界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那么几个城市或城市群),以色列为什么在那么的小地方(特拉维夫)建成一个创新中心?所以创新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它是要素在空间上分配不平衡,首先要集聚。

现在公认的澳大利亚智库,2000年推出全球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被美国、欧洲公认的一个标准。他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评判除了考虑文化资产,还有以人为本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和市场网络。这个市场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是不是在全球有引领,且在全球是开放的。创新要素首先在空间上不平衡,首先有积聚,要素的积聚还不行,积聚完以后还必须融合。另外创新中心要素积聚的时候一定要从事很强的科研活动,它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就是城市功能水平不断提升的必然产物。要是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有四化:产业必须高端化,发展必须现代化,影响必须国际化,再就是空间的区域化。创新中心有这样几个功能,第一个就是集聚和链接功能,能聚集全球的人才,你需要资源的时候我随便就能找到,非常链接接,能够盘根错节。中央对北京提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就是希望北京这么多高校一定要发挥策源技术功能,驱动发展,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解决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变,再就是核心改变创新引导功能。

创新城市的特点就是控制性、层次性、链接性、集聚性、尖端性,包容性,你处在网络关键节点,你具有影响其他城市或者周边城市这样一个能力,这叫控制性。不同层级处于不同位置,你的影响力也不一样。再就是产业集聚,要素集聚,高端的产业,依托的要素,不管是国内国外首先是要以人才为根本,当然区位也非常重要,人才还必须通过企业家把他整合在一起,还有有能力的政府,政府要配置一些资源,给一些政策,但是创新的主题一定是企业,不是高校。高校是可以进行知识生产,做一些基础研究,但最终成果转化、产业化一定是企业,再就是文化,包括基础设施这是创新的软环境和硬环境。

现在说一下全球创新发展趋势,众所周知,目前创新中心经过了五次转移,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第一次形成在意大利,当时文艺复兴,出现了思想家、科学家,他有一些思想,围绕他的思想产生了一些研究。第二次就开始转移到英国,创新转移的过程就是和我们说的工业革命是密切联系的,英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机械化为主导的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转移到德国和法国。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网络化时代,全球都在争主导权,美国提出奥巴马2.0,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制造改造全球产业。现在第五次转移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有点往亚太地区转移了。目前网络化时代,全球各个国家都想建立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它不是单一的,多个国家都想争主导权,现在亚太地区也争夺了,像新加坡,现在公认的创新元素就是像亚太地区转移。

我们统计了一下,在科技中心转移的过程中,它对应的产业革命或者工业革命,这个国家一定是发生一些关键性的金融变革或者金融创新,你看最早意大利的银行、威尼斯的银行,美国的科技金融、风投体系的发展都他的创新中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关于科技创新中心转移,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转移大家知道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是一个系统上的概念,是经济周期在空间布局的一次体现,周期有各种不一样的周期,有长波有短波,长波有七十多年,全球有影响力公认的创新科技转移大概是七、八十年一次,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所以说和经济周期有关系,另外一个全球科技创新一定是和城市、区域有密切联系,纽约湾区的城市群,纽约湾区不是一个纽约市,而是很多个市,旧金山湾区也有很多城市,有旧金山、圣何塞、奥特兰等市。创新中心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演进和创新系统不断升级的过程,不是今天提出明天就能做到的,首先有初级阶段,然后再是中级阶段,最后到高级阶段。在初级阶段,可以吸引一些劳动力,做一些简单的贸易经济,依托一些简单的基础设施。但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这样做肯定不行,需要有自己的产业功能,而且不能简单做贸易,同时还要有方便的交通,便于运输产品和劳动力。再就是高级阶段的时候,需要有创新人才,而不是一般的劳动力,所以有些高科技产业,在国际上交通处于枢纽地位。北京大家说政治中心肯定是毫无疑问,北京首都机场的便利程度从一年进出港的人数就可以看出来了,这是要素不断集聚并不断升华的过程。


微信图片_20180828105703.jpg

下面介绍一下全球典型数据的科技创新情况。之前有提到澳大利亚的智库对全球科技创新城市情况进行排名,要想评价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得综合考虑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创新成果的影响力、新兴产业的引领力、创新环境的吸引力和区域创新的辐射力等方面。在统计的2016-2017年全球科技创新城市前100名中,伦敦、美国、东京、欧洲、日本处在前几名,我们国家的北京这几年上升非常快,北京前几年在上海后面,现在在上海前面。深圳的话,我每次来都感觉深圳创业效率非常高,但是排名却没有靠前,可能深圳在做个体方面做的都很厉害,但是能和大企业抗衡的却很少。下一步肯定是要是大家融合,联合把事情做大。

这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区位分布,另外看一看全球金融中心的区位分布,这两个图是由不同的两个智库发表的,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论:科技创新中心的位置基本和金融中心一致,现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同时也是金融中心。大家公认纽约是全球的金融中心,但是纽约从08年以后,为了保证它的全球领先地位,纽约市政府认为必须和科技完全结合,这个城市才有生命力,所以说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具有一致性。在2013-2017年全球独角兽在各个国家的分布统计中,美国有127家,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比这个数多,应该是150、160家,但是这个数是美国一个智库统计的,科学不科学我不评判,但是站在国际另外角度看一看中国的独角兽有59家,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是不是有好多泡沫,这个是企业家需要思考的。上午也谈到了独角兽怎样不变成“毒”角兽,他的观点我很认同。美国的独角兽这么多主要是有创新生态的发展,另外硅谷集聚了美国50%的风险投资,其科技金融、风险投资体系非常发达。在这里分享一个事实:我们中国投资人不缺钱,但是都在找项目,而且好多人都在找风投。在美国华尔街或者在硅谷没有经过几次教训不敢自称风险投资人,风险投资人不是光有资本、有钱就是。

还有一个评价科技创新的能力就是MIT,MIT每年发布全球50大创新公司入围企业名单,中国排在第三位,入围企业5家。在这5家企业中,华为、腾讯在深圳,其他几家分布在长三角。另外再给大家看一下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主要分布哪些城市群,主要是全球公认的六大城市群。在美国东北部城市群,纽约、波士顿是其创新中心,其中纽约排在第二位;美国西海岸城市群中的旧金山排在第四位。我们国家官方公认的大城市群有很多,但是上升到政府层面只有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广州排在97位,已经很厉害了,当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微信图片_20180828105705.jpg

给大家展示一下旧金山、纽约、东京湾三大湾区,都是城市群。这三大湾区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还有经济发展能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世界500强企业总部的驻扎,首选是城市群,这三个湾区是公认的,它们都有一流的大学,大学尽管不是创新产业化的主体,但是必须有一流的大学培养人才。

另外大家看一下金融支持体系,其中旧金山湾区科技金融和风投体系非常普及,纽约湾区有两个全球性交易所,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交易所。我们发现房地产、地产是这三个湾区很重要的支柱,再就是金融业、制造业。规划是城市核心,纽约从29年到现在已经有五次规划,东京也有5次规划,把这些传统制造业往外围扩散,形成互补,制造业仍是它们的主要支柱。再就是金融业非常发达,纽约湾区很有意思,来纽约市中心你要是能买得起房子,要么就是非常有钱的人才,要么就是上市公司的高管,一般人买不起。类似那种安居房、住房保障计划,纽约政府也给了一些政策。还有三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城市,第三产业占比都是85%,所以服务业在未来发展中一定是重要的产业。其中金融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是我们对三大湾区发展经验的其中一个总结,另外就是具备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与发达的港口集群;集聚了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重视人才培养,再就是湾区的多元的文化。通过分析三大湾区,简单总结一下全球公认的创新中心是怎样形成的?大概有三类。第一类是政府扶持型,这种有风险,不是主要模式;第二类是市场导向型;第三类是自源增长型。美国最早在斯坦福有一些创新人员,斯坦福后来有硅谷,斯坦福和硅谷完全融合的非常好,所以中国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需要多种要素共同驱动。在此总结一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需具备的三个条件: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引领世界潮流的高科技产业和若干世界级的产业集群。这些都是高科技,都符合这个时代。另外从金融支持这块来讲,中国的科技金融这几年做得非常好,国外风投、包括科技银行也做得非常好,像美国、硅谷、旧金山,再就是纽约湾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东京湾区是产融结合做得非常好。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这几个全球经济创新中心,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是不是一回事?科技金融就是金融怎么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等。中国的金融科技多数都处于初级阶段,很多P2P都是骗人的,那么金融科技是什么?我个人理解,金融科技就是一种金融的创新。大家都知道,1999年开始美国推出的金融创新,主要是衍生品等金融创新,由于过多依赖数学,造成了2008年的次贷危机。创新不能脱离实业,目前金融科技在这些城市又提上了日程,它其实还是一种新的金融创新,这次创新它基于大数据、基于算法,虽然它的环境不一样,但还是一种创新,说白了就是应用科学技术、环境、资源来提升金融效率。当然,如果把它应用不好的话,如用区块链做赌博、骗人,那么就偏离了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本身就是媒介,由于时间有限,就不多说了。

我们国家党中央、总书记都在不同场合对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了期许。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已经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做了很多基础工作,这是其他国家不能比拟的。和国际上公认的科技创新公司相比,我们还有很多学习空间和提升空间。中国关于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些学者也提出了科技金融的思想,都在不断地践行,包括科技贷款、政府引导资金等都有。众所周知,在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产业的金融中心,这个可能是需要政府共同努力,虽然北京空气质量不好,但是北京有很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ABC大概就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投资占了全国33%,金融科技做得非常好,这是北京独特的优势。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协同目前是最好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要素和市场机制最充分,但是面临的挑战是一国两制,所以说国家规划的时候这是要考虑的。

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不是一回事,个人理解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不仅仅是互联网金融的纵深深化,也不是金融与科技的简单组合,而是金融服务与科技、贸易行业的创新,是基础层面的创新,体现在信用中介、信息收集、风险定价、投资决策等投资活动,以更智能地方式重塑金融服务的各个环节。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一个就是城市群的规划要创新,不能大家都挤到一个地区;另外一个就是要有引领设计的创新成果,再就是要有国际吸引力的创新环境和全球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目前的障碍众所周知,自主创新能力还是中国最大的障碍和最大的短版,再就是一些体制机制的束缚和人才队伍包容的环境。科技金融生态应该向着更好的生态来完善,有什么生态就有什么物种,才有全球性的产业。众所周知,金融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动不动就把一个企业整成独角兽,企业的竞争能力你是否真正知道?我们缺乏从长计议的眼光。在全球科技创新过程中,国际和国内永远不是一个地方,区域不一样,环境不一样,文化不一样,所以说我们要实事求是,金融不能玩空转。

未来我们下大力气培养尖端领域的科技人才,发展具有强前瞻性的科技领域。加强自主创新水平,努力发挥科技创新中心的策源功能,发展基础科学创新,抓住机遇占领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充分发挥金融要素对创新的重要支持作用,避免金融要素“玩空转”。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亟须全局考量,制定领先战略;避免路径依赖的“追赶陷阱”。优化和完善创新的保护与激励机制,优化信用体系建设。


刘志东   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加入中央财经大学工作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其中2007-2008年在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商学院做国家公派访问学者;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目前担任中国投资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和副秘书长、中国投资协会投资专业咨询委员会理事、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外部专家顾问、多家学术期刊匿名审稿人。



回顾

8.11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大会

了解

GBAS

更多信息

【 欢迎与我们联系 】

Tel
(0755) 23605770
Email
sziurmail@163.com
Website
www.sziur.com
www.gbas-sziur.com


深圳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重点打造品牌-GBAS

留言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