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良院士团队
ABUIABACGAAg6a2wzAUo0PH_iAcwywc46Ao

1、陈国良院士团队——高性能大数据处理平台关键技术

陈国良,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938年6月生于安徽省颖上县,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数学与计算仪器专业。现任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

陈国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并行算法和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等。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攀登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被国内外广泛引用、达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200多筒,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0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水利部大禹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度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等共20余项,并获863计划15周年先进个人重要贡献奖和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符等奖以及安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所带领的“并行计算相关课程教学团队”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项目:高性能大数据处理平台关键技术

陈国良院士团队一直致力于基于龙芯CPU的高性能处理平台的研制和大数据计算模型的研究。已经研制出“基于龙芯CPU的系列普及型高性能计算机”,包括SD-1、SD2和SD-30等,用于处理基于高通量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为了促进并行计算教学工作,研制了“多路处理器计算机教学实验箱”,已经应用于多所高校的并行计算和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等课程中。最近几年,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呈现井喷式发,但是没有系统的理论基础,陈院士经过几年研究,提出了通用的大数据计算理论模型。

侯立安院士团队
ABUIABACGAAg7q2wzAUo6OLroAcw2AQ4yAQ

2、侯立安院士团队—中环膜疏水中空纤维膜技术和一体化减压膜蒸馏设备

侯立安,1957年8月出生,江苏丰县人,中共党员。1976年2月入伍,中工程院院士,文职少将,二炮工程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就是冲在前列的人之一。由于成绩突出,他于2005年10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自豪地棒得由中国发明协会颁发的发明创业奖。2009年12月当选为中国中国工程院院士。

顶目:中环膜疏水中空纤维膜技术和一体化减压膜蒸馏设备

膜蒸馏被认为可以在最小的外界能量下操作,装置所需资金和场地最小。在MD中,传统蒸馏塔所要求的大的气体空间被微孔膜的孔体积取代,膜享约为100Lm。传统蒸馏要求有高的气速以提供完全的汽液接触,而MD则采用惜水微孔膜作为汽液相界面。因而,MD过程所需设备更小,即可减少占地面积。由于M不需要把待处理的液体加热至沸点以上,因此所需操作温度更低。而且,低的操作温度和少的设备表面积使得设备表面的热损耗降低。MD中的入料温度一般为60-90度。因此,将低品位原料、废料和(或)其它能源与MD系统联用可成为一个经济、高能效的液体分离系统。


钟南山院士团队
ABUIABACGAAglK6wzAUo8LOn3gYw8BI43xs

3、钟南山院士团队—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

钟南山,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厦门人,生于南京。出身医学世家,呼吸病学专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抗击“非典”先进人物。

现任中华医学会、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市科协主席、广东省科力副主席等职。主要从事高氧/低氧与肺循环关系研究。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主任委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吸烟与健康医学顾问,国际胞科学会特别会员,亚太地区执会理事。

2016年6月1日,中国工程浣院士、菩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荣鹰第十一光华程科技奖成就奖。

项目: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IRTI)通过被动截取人体表面不同温场信息变化,以诊断疾病和评价人体功能状态。疾病发生时,功能改变早于结构改变,与目前结构影像磁共振、CT、X线及超声检测不同,它反映机体功能变化。前期研究结果显示,红外热成像检测比血管造影和超声甚至早10个月发现血管问题。基于红外快速测温基础上,2008年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红外上呼吸道热态快速评测系统”,专家鉴定建议“扩大应用研究,迅速完成产业化”,后续我们发现其对血管及其相关疾病高度敏感并相对特异,基于此,钟南山院士首先提出“利用远红外技术建立目前第三大死因的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肺栓塞下肢深静脉栓塞(DVT)筛查与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设想,并展开该项目的系列临末医学——产学研转化——临未应用的研究。通过多年系列研究工作,在国际上首次报道非授红外热成像技术对DVT动物模型及确诊患者的检测,确立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对DVT的检测方法、流程、筛检与诊断标隹,相关研究成果获得软件版权、软件产品证书、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并于2012年将研究成果进行产学研转化,成立红外产学研基地,同年获双软认证企业资格,ISO1348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产品标准。产学研产品2013年获国家II类医疗仪器产品注册证、生产许可证和销售证;2014年获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证书;2015年获广州市科学技术成果证书;2016年入选首批治未病服务适宜技术(产品、设备)。2015年小巨人企业入库和高新技术企业孵育。


李德仁院士团队
ABUIABACGAAg-62wzAUo2JK5PDCABTjTBg

4、李德仁院士团队——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摄影测量与遥感研究

李德仁,中国科字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字院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院长。1963年武汉测绘学院毕业,1981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5年获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2008年被苏黎世理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8年)。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10月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历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遙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项目: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摄影测量与遥感研究

(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介绍

摘要:地理信息技术已经从地理信息系统向空间信息服务方向发展。实验室研发的空间数据网络服务基础软件GeoGlobe已经成为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软件平台,并研发出基于云平台的地理信息协同分析软件平台Geosquare。将其应用于“上游水力发电—中游防洪安全—下游航运管理”的长江全流域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管理系统平台,为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管理这一基本国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摄影测量与遥感研究介绍

发展了卫星传感器高精度定轨与遥感对地定位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使卫星传感器定轨精度提高到2-75px,卫星对地定位精度从300米提高到3-5米,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将高精度定轨、定姿的技术成果应用于关键地区地表沉降监测和全球测图等应用,满足了国家重大需求。

曾毅院士团队
ABUIABACGAAg9eLm1gUoqOz4pwMwvAU40wM

5、曾毅院士团队—病毒性癌症(鼻咽癌、食管癌)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疫苗

曾毅,1929年3月8日出生于广东揭西,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饿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博士、博士后导师。2006年获英国 Belly- Martin基金会艾滋病防治贡献奖,2008年获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2009年获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北京市科技二等奖。

项目:病毒性癌症(鼻咽癌、食管癌)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疫苗

病毒性癌症发病过程中,病毒感染导致病毒癌基因与宿主细胞基因组发生整合,最终引起宿主细胞的恶性转化。因此病毒性癌症的病因比较明确,一些整合的病毒基因也是一种天然的治疗靶点,尤其是为开发以特异性细胞免疫为机制的肿瘤治疗性疫苗,提供抗原基因信息。本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病毒性癌症的发病机制研究,在提出鼻咽癌的EBV感染病因学机制,以及宫颈癌、食管癌的HPV感染病因学机制的基础上,开发出病毒性肿瘤(鼻咽癌、食管癌)的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疫苗技术,其中抗鼻咽癌治疗性疫苗已经完成II期临床试验,抗食管癌治疗性疫苗已经完成临床前研究,准备申请临床I期实验批文。鉴于目前还未有肿瘤治疗性疫苗上市,因此该疫苗的开发将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应。

刘人怀院士团队
ABUIABACGAAghK6wzAUohNrj2QEwkgg4nAk

6、刘人怀院士团队一餐厨垃圾资源能源化处理项目

刘人怀院士,1940年生于成都市,1963年毕业于 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先后在兰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任教,曾任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1991年调至暨南大学任副校长,1995年底任校长至今(1995-2000年2月兼任党委书记)。刘人怀院士是我国板売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之一。他与叶开源共同创立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修正迭代法,系统创造性地研究波纹板壳、夹层板売、复合材料板売、网格扁売、单层板壳、双金属扁壳六类的非线性弯曲、稳定和振动问题;创造性提出精密仪器仪表心脏枣弹性元件(波纹膜片、跳跃膜片和波纹官)设计公式被工程应用经济效益超千万元,改变了依赖和外国公式设计产品的历史;系统提出夹层和复合材料飞行器结构元件设计公式;提出厚板壳弯曲理论用于高压换热器、高压超高压容器试制节约用数千万元。提出大型储油罐新型网格顶盖、大型减压塔、铁路高桥邀和新型钻头的设计依据,受到工程重要应用。世界著名力学家Panagiotopoulos评论“这些工作体现当代国际板壳理论领域科学工作现状的最高水平。对实际工程有十分重要意义”。此外,还在管理科学理论与应用方面开展了研究。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培养博士近40人。

顶目:餐厨垃圾资源能源化处理项目

一套高度资源化、能源化、无害化的餐厨废弃物处理新工艺技术可以成功将餐厨废物转化为可再生新能源产品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高安全性的DDGS饲料、以及绿色生物基化学品二氧化碳和甘油等多种高附加价值产品,使得餐厨废弃物获得了充分的资源化利用和彻底的无害化处理,并且能源化和减量化效果也十分突出,将为妥善解决“地沟油"、“垃圾猪”、“渗滤液”等环境污染和人民健康安全方面的核心问题提供出路。

该套新工艺的核心技术包括“新颖简洁的餐厨废弃物处理工艺流程”、“创新的多能菌种噬污酵母”、“先进的CBP发酵工艺”、“高回收率的油脂分离技术”、“安全无害的餐厨废油脂转化生物柴油工艺”等一系列创新技术,成为在全球范围內均属于前瞻性和先导性的前沿工艺技术


周克崧院土团队
ABUIABACGAAglq6wzAUo8eyIzwEw2AQ4kAM

7、周克崧院土团队——可替代电镀的涂层技术及应用

周克崧,男,1941年2月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材料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并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省政府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多项职务。

周克崧先生是我国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知名学者,在低压等离子喷涂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以低压等离子喷涂为代表的涂层技术和以物理气相沉积、等离子辅助化学气相沉积为代表的薄膜技术及以离子复合处理和激光表面处理为代表的表面扩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尤具特色。

项目:可替代电镀的涂层技术及应用

针对电镀镍、铜,尤其是铬所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周克崧院士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新型可替代电镀技术的开发。开发的涂层技术体系在涂层性能,生产效率等方面表现突岀,并且可大幅度降低了污染物排放。经过近年来的应用研究,已经将可替代电镀的涂层技术成功应用于包装印刷,钢铁等关重件的表面强化中,已创造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系统技术还可用于工件的修复与再制造中,节能节材,作用显著。


留言提交